“焉”的主观性和指代性强弱的控制因素并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随着“焉”主观性的增强,语气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焉”的指代性一直以来却或强或弱地存在着,这正是学者们把“焉”看作为兼词的原因。王引之说道:“后人读周、秦之书,但知‘焉’为绝句之词,而不知其更有他义,于是或破其句,或倒其文,而《礼记》《国语》《公羊》《老子》《楚辞》《山海经》诸书,皆不可读矣。”[27]王氏此话正指出了上古汉语中“焉”的共同特性。
三、语气词“尔”[28]
关于语气词“尔”,学界有过一定的研究,不过主要关注的是“尔”怎么会演变为“呢”,以及“尔→呢”的具体途径,而对“尔”本身的研究,如产生、形成及语气义等就很不够。在语料的选取上,也侧重于《公羊传》以后即汉代以降的文献。综合当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需要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