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表现之三在于:民国社会复杂的阶级构成,特别是政党斗争和政权分割的多元政治形势,决定了民国文化的多元格局,即多种文化并存、两大文化阵营对垒的局面;同时也赋予了它鲜明的政治性格。
在整个民国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作为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意识形态表现的文化也同样呈现出比晚清时期更为错综复杂的构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将此期的文化成分概括为三种:一是“帝国主义文化”,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都属于这一类;二是“半封建文化”,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者,都属于这一类;三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当然是就其主要成分而言,如果分得细些,还有更多。这些代表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的文化,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化组合与前所未有的激烈交锋,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场景。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代表革命的工农、小资产阶级文化阵营和代表反革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文化阵营之间的斗争,始终异常明显并占据着突出位置,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变动的重要线索。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文化扮演了领导中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主角,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的联合进攻下,只打了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五四之后,尽管资产阶级文化在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领袖了。它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肩上。